中国药学会
药葫芦娃 邮箱登录 加入收藏 English

科学普及

四季药师说 | 秋季心脑“闹脾气”,保暖饮食来帮您!

来源:药葫芦娃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9-22

秋风吹得猛,气温“坐滑梯”,昼夜温差大,不少人的心脏和大脑也开始“闹情绪”——心绞痛、血压忽高忽低、头晕脑胀等问题悄悄找上门。这是咋回事呢?

其实啊,低温会让血管“紧张”收缩,血液也变得黏稠,无形中给心脑增加了负担。想安稳度秋?“保暖到位+吃对东西”是关键!这份实用指南请收好。

做好“关键部位”保暖,给血管“减减压”

血管对温度变化很敏感,秋季如果保暖不到位,血管一收缩,血压容易飙升,心脏和大脑的供血就可能出问题。重点做好这几个部位的保暖:

1.头部和颈部

头部血管丰富,受凉后会引起脑血管收缩,可能诱发头痛、头晕,甚至增加卒中风险。出门时戴顶帽子,围上围巾,避免冷风直吹颈部(尤其是有高血压、颈椎病的人群)。

2.背部和腰部

背部有重要的穴位和神经,受凉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,导致心跳加快、血管收缩。穿件贴身的保暖背心,或在腰背部贴个暖宝宝(温度别太高,避免烫伤;避免直接接触皮肤,建议隔着薄衣物;每次使用不超过4小时),能减少血管应激反应。

3.手脚

手脚末梢血液循环较差,受凉后会让全身血管收缩“联动”,加重心脏负担。穿宽松保暖的鞋袜,睡前用40℃左右的温水泡脚15分钟(水温别太高,糖尿病患者尤其注意),能促进血液循环。

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室内外温差较大时,应该在出门前提前几分钟穿好外套,避免一冷一热让血管“忽缩忽扩”;早晨起床别猛地起身,先在床上坐1~2分钟,给血管适应的时间。

吃对“三类食物”,给心脑“添动力”

秋季饮食既要防燥,更要兼顾保护血管、稳定血压和血脂,这三类食物可以多安排:

1.控温又营养的“温性食材”

秋季宜少吃生冷食物,避免刺激胃肠道血管收缩,间接影响心脑供血。可以多吃些温性的瘦肉(如牛肉、鸡肉)、根茎类蔬菜(萝卜、山药、红薯),既能补充蛋白质和膳食纤维,又能增强身体抗寒能力。

2.清理血管的“可溶性纤维”

血液黏稠度高是秋季心脑健康问题的诱因之一。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帮助降低血脂,改善血液流动。燕麦、芹菜、苹果(带皮吃)、木耳、海带都是好选择,比如早餐喝碗燕麦粥,晚餐加一盘凉拌木耳,简单又有效。

3.补水分防干燥的“温润饮品”

秋季干燥,身体水分不足会让血液变稠。每天喝够1500~2000毫升温水(少量多次,别一次猛灌),也可以泡点菊花茶(加少量枸杞)、山楂茶(帮助消食调脂),但要注意别喝太浓茶,尤其晚上少喝,避免影响睡眠(睡眠差也会加重心脑负担)。

避开“伤血管的习惯”,给心脑“减负”

除了做好保暖和饮食,这些秋季“雷区”要绕开:

1.拒绝“美丽冻人”

尤其高血压、冠心病朋友,别为了美丽硬扛少穿。受凉是血压飙升、心绞痛发作的导火索。

2.别乱“贴秋膘”

狂吃肥肉、油炸食品是血脂的“加油站”,易加重血管堵塞。科学“贴膘”应以优质蛋白(鱼、虾、蛋、奶、豆)和蔬菜为主,控制总热量。

3.避免“突袭式”运动

很多人习惯清晨空腹猛跑,或起床后立刻用力排便,这些动作在低温下更易刺激血管,可能诱发血管“痉挛”,出现血管突然收缩,导致血流暂时受阻,尤其高血压患者需特别注意。优选散步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,运动前要注意充分热身。

温馨提示:

秋季心脑“闹情绪”,其实是身体对季节变化的正常“警报”。只要我们细心呵护关键部位,聪明选择护心食物,果断避开伤身习惯,就能大大降低风险。慢性病患者(如高血压、冠心病)需定期监测指标(血压、血脂),发现波动较大时及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。如出现持续头晕头痛、胸痛胸闷、手脚麻木等症状,及时就医!


Copyright CPA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由中国药学会秘书处主办 联系方式:010-67095470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非法镜像。京ICP备05051953号-1

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101号